跳到主要內容

翻理土地中喜歡的本質

 

碩士期間,學會操作google earth,一種免費的地理資訊系統,操作沒有很困難,就是在各種類型的電子地圖上標記地點、畫出線條,或是圍出有顏色的幾何形狀。

 

2009年回去支亞干,走入不同家戶,訪問各個家族耆老,再回到1872樓的房間裡,對照衛星空照圖和地籍圖,在電腦螢幕前畫出各種圖形,替每個家屋豎立邊框,並抹上顏色。

 

「你知道支亞干這個名字的由來嗎?」

 

「你知道自己的長輩過去住在哪一個舊部落嗎?」

 

「你知道他們為什麼搬到支亞干嗎?」

 

在每一次以1小時起跳的訪談中,心中始終圍繞這3個疑問。

 

成長的記憶中,幾乎不曾聽長輩談及我們從何而來,反倒熟背女媧補天、黃帝蚩尤、夏商周到滿清入關,一群以佔據「中間」而自豪的民族,比對生活在滿滿檳榔樹山下的我們,卻不知從何驕傲。

 

隨著論文的完成,繪製出支亞干的家族分布圖,大致掌握部落的遷徙歷史後,文字和圖像似乎無法得到滿足。於是,往後幾年我頻繁地前往「舊部落」。

 

2014年,我和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的夥伴們籌辦一場返回舊部落的活動,名稱叫「Mha nami alang daya—我們要回山上的家」,32夜,一群青年高密度地藉由工作坊、討論會及課程,釐清自身和返鄉,並籌畫最後1天,我們要登上「Alang Swasal—蓮花池部落」。

 

青春的氣息洋溢難以理解的神祕未知,我們都清楚太魯閣族大部分來自Yayung Paru—立霧溪流域,一起上山的行動促成某種力量;一群年輕人為了找尋自我歷史而流汗登山,不在乎抽筋的小腿數量超過一手台啤。

 

我攀登過梅園、竹村、大同和大禮,每一次「上山」情緒總是複雜。一方面,我驚訝自己的小腿竟迷戀上山,平時無認真運動,卻能輕快地攀爬各種山的形狀,以及可以背上10公斤以上行李的雙肩,步行數公里也不痠痛。某次,我甚至背了一隻雞去alang Skadang[1],送給當地經營民宿的友人。

 

但我始終沒有回家的感覺。一次次的攀爬,好似持續虛構回家的想像,每一次抵達目的地,總在猶豫感動究竟真實抑或誠懇,我沒有具體的對象該流淚,更無法面對挺拔的高山和深邃的U形河谷,大喊:「我終於回家了。」。

 

我的生父來自瓦黑爾溪的Alang Wahir,養父來自清水斷崖上的Alang Tkijig,母親來自alang Pjigan,那些我應該優先造訪的舊部落,從未列在登山選項中,優先考量其實是攀登的現實條件:舊部落位置、路徑好走與否、和有無耆老可以帶領等。

 

回到山上的家,實際上就是一種無邊界的想像,溯源自身屬於某個起頭?長輩的口傳歷史可追溯至立霧溪及木瓜溪,接著是南投靜觀,更早之前呢?歷史帶我們認定族群的來源,建立認同的邊界,只是又該止於時間空間的哪一個時刻或哪一個地方。

 

2017年起,我數次穿著雨鞋沿著支亞干溪,前往Ulay—二子山溫泉,窺探百年前的支亞干。

 

最早遷徙來支亞干的家族來自木瓜溪的alang Qutux Pais—敵人的頭顱部落,他們首先遷徙至支亞干溪上游的Ulay,發現此地山林資源豐富,隨後逐步擴大生活領域,並跟原先居住於中下游的賽德克族交戰於Krumuhan—清昌山。1914年,日本人發動太魯閣戰爭後,推動集團移住政策,又有20個幾個不同的家族/舊部落遷徙至支亞干,形成一個超大型的組合部落。

 

也許到了二子山溫泉,我能有更親近家的感受吧?因為它是支亞干開發的前哨站,是最早遷來的家族建立的第一個部落據點,更是我的曾外祖父及外公談定親事的地方。舅舅曾跟我說,某次外公帶著親戚一同前往Ulay,在煙霧瀰漫的熱水中,和曾外祖父聊天,談及家中女兒,就這麼說定婚事,山上綁定山下,外婆必須嫁來支亞干。

 

可實際到了Ulay,我難忘的是同行的夥伴,我們聊了什麼,怎麼在野地生火取暖或搭建帳篷,抵擋夜晚凍人的溫度,或是在哪一個渡溪點,誰腳滑隨波逐流,誰大笑,誰又小腿抽筋…,滿滿的回憶始終沒有反家這一個情感選項!

 

驅動我造訪舊部落的意念恐怕並非「回家」而是現在。

 

我喜歡爬上祖父母從前居住的Sipaw[2],整理稀疏的竹林,猜測哪些qdrux[3]由他們親手堆疊,想像某個被整理過的梯形平台上種植過地瓜、芋頭或小米。我喜歡現在我們整理的農地,被命名為「耕吧園區」,我們請耆老搭建傳統工寮,並籌辦各種食農和編織體驗活動,40幾年前,祖父母從Sipaw遷徙下山,短暫地居住在這裡。

 

我喜歡工寮裡重新搭建的Rqda,在3顆石頭的夾縫中,練習怎麼把木材交疊進去,才可以燃起熊熊的火焰;烹煮香蕉飯和芋頭糕,或是野菜加泡麵,同時烘烤竹子裡渺小的蚊蟲,請他們不要再蛀蝕竹節,順勢讓火光烘照臉龐,手臂因為反覆揮動锯子和鐮刀而冒出血管。那些深度訪談、文字撰寫、攀登高山和造訪舊部落,在流汗的當下有了對話的對象。

 

我在不斷被整理的田地中,整理自己的執著,整理怎麼把歷史緩慢地寫入現在,整理尋根,實際上就是找自己該如何持續生長於支亞干,找到心靈支撐的情感依賴或是藉口說詞,找到可以延續的文化項目,或是單純我好喜歡的理由。



[1] 砂卡噹部落

[2] 清水溪的對岸。

[3] 石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些故事,我們不去找永遠都不會知道│支亞干部落的砍木頭故事

2015年4月,我們幾個支亞干部落的青年與西林社區展發展協會一起製作部落立體地圖,我們都不是常上山的小孩,甚至部落附近的山、水都叫不出名字。看著珍珠板一塊塊疊起來,披上土後,才發現原來部落的範圍這麼大、山這麼壯觀。地圖大致完成後,陸陸續續有好多人來說山上的故事,其中部落兩個耆老說的比較多,指出地名後我們插上旗子,再試圖用google earth整理目前蒐集到的山林故事。 大家一起製作立體地圖(2015.07.08)

大腿山

  火車到站, Kimi 抬頭看一下遠方那片裸露白色岩石的山,哇,更白了、更大片了。還是小女孩的她曾用食指對著那片山,在空氣中使勁揮舞,像畫圖一樣,在蓊鬱的綠色底圖紙上,抹上一層層乾淨的白色,巨大的大腿山被塗上厚厚的藥膏。   大腿山,哈哈,她心裡笑了一下,其實沒有人這樣稱呼那座山,只是 payi [1] 曾經告訴她,用那長滿皺紋的手,指著 Kimi 瘦小還沒發育的大腿:   「 Btriq , Btriq ka nii ,大腿,這裡叫做大腿。 」, Payi 再把手指向後方那座山。   「 Btriq , Btriq ka nii uri ,山,這裡也叫山。 」   山有很多名字, dgiyaq , daya , yama …都是山:一整片山、分不出形狀的山、日本人說的山; Btriq 指的是三角形的山,從頂端往下,從高處往低處,山的形狀從尖變鈍,從細變寬,寬得必須用手張開來擁抱的地方,就叫做 Btriq 。   她慢慢走出車站,兀自站在門口發呆,享受風涼涼地吹,她用紅色絲帶把頭髮盤起來,露出漂亮的脖子,風吹在髮絲上一陣癢癢的感覺。哥哥明明說好會來接她,火車只是誤點 7 分鐘,他走了嗎?還是沒來? Kimi 耐不住性子,看著頭頂的大太陽,盤算著走回部落差不多半小時,也還好吧,總比台北木柵市場前那條小巷子,走 5 分鐘都令人覺得難堪,覺得厭惡。   離開部落的時候 15 歲,就在這木造斜屋頂的車站前方, Payi 握著她的手,眼淚在眼眶打轉,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好像魚刺卡在喉嚨,如果手上有刀子,她想用力劃開來,把魚刺取出來,讓 payi 把話說清楚講明白。   她逃避 payi 的眼神,遠望那座大腿山,白色的土石流,白色的瀑布,砂石車還在搬石頭嗎?記憶裡龐大的卡車經過家門前,連水溝裡的紅線蟲都會躲起來, Payi 養的黑嘴狗依偎在路邊吠叫,揚起的灰塵像瘟疫一樣壟罩整條筆直道路。       火車站前有一條小小的商業街,步行不到 5 分鐘,無數家山產店:阿美、添丁、青葉、縱谷傳香…餐廳裡的野味來自部落,菜單上標準的國字,山羌是 pala 、山羊是 mirit 、山豬是 bowyak ,山...

疫情部落

  咖哩 [1] 再次氾濫,僅屬於這個部落的邊境拘束。 等你飽早餐店的譯名來自Thngi,吃飽的意思,疫情前的日常,走進早餐店,無數的阿姨叔叔你好你好;疫情來臨後,擺一張佔據入口百分之80的餐桌,上面有紙有筆,還有個人資料必填欄位,客人一位都沒有,連帶總是聚在一旁烤火聊天喝小酒的payi、baki [2] 都不在,矮凳甚至省得搬出來布置。等你吃飽無法內用,少了喧囂的咖哩,好像怎麼樣都吃不飽。 「確診人數又增加了,好煩,什麼時候可以結束。」開啟疫情話題準沒錯,老闆姐姐必能回應,我也總有答案可以延續。 「部落是還好啦,最怕是親戚從外縣市回來。」老闆姊姊皺眉。 「啊…對…」此時我只能保持沉默。 我那艷麗的小弟問今天可以去清水溪游泳嗎?我說沒辦法,還有工作要忙,多少部落年輕人從勞動業或服務業被迫停工,閒在家裡找事做,找咖哩。線上電影看了無數遍,歡唱KTV APP排了好幾首,水餃包到第幾百顆,爸媽總有家事找他做,擦窗戶、Key in客戶名單、曬衣服…小弟恐怕要悶壞,如果泡一身山林溪水會多爽快。 「對了,支亞干的防疫破口來了!」小弟的咖哩濃醇香,揶揄自嘲著實辛辣,大弟和弟妹從萬華回來,萬華多麼刺激,萬華簡直武漢還是HIV代名詞。 辦公室裡我跟兩個妹妹談二弟從重災區回來,百貨公司先是輪班,後來乾脆休假扣年假,他倆真沒辦法,待台北要多少新台幣,回鄉避難輕鬆多了,順便幫爸爸裝什麼汽車零件。 我在處理繁瑣的文書業務,要baki們原子筆簽這裡,身分證拿出來拍正反面,核銷令人頭痛,尤其計算收據領據的新台幣面額,Excel表格調整再調整。疫情來臨前,我負責社區發展協會蓋竹子工寮的計畫,趕在部落入口開始架設管制站前,工寮終於搭建好,正跟工班確認所有細節,我家對面的姊姊打電話來。 「你家是不是有人從萬華回來,是你弟弟對嗎?」姊姊平時溫柔婉約,這次咖哩卻添增不少朝天椒,火焰即將燃燒。 「恩,有…」我心虛回應。 「他們有去村辦公室登記了嗎?」再放些馬告增添香氣吧。 「他們在設管制站前就回來了,應該沒去登記(沒有被通知去登記)。」我已經想裝作大弟不是我血濃於水的家人。 「你知道嗎?他們今天一群人還去水溝 [3] 游泳,口罩都沒有戴。」好像我應該把他們關起來,給最基本的水和食物,以免空氣感染成毒氣,蔓延整座支亞干溪流域。 「簽這裡,對,沒錯…,這裡,姊,等一下,有,我還在聽…」我慶幸手邊正好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