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前方有測速照相,請保持訊號暢通

 


雙腳被我抬起來,擺置在副駕座的前方,赤裸的腳背上,腿毛隨玻璃窗外晃動的光影來回蠕動,像一條條從土壤裡挖出的蚯蚓,移動的速度慢到不可思議,我和室友的對話亦如此,是規律的鍵盤敲擊聲,足夠我們說上一遍又一遍。

 

我喜歡把手掌心壓在室友的大腿上,感受愈發粗厚的脂肪下,那有生命力的肌肉紋理。長長的旅途中,他突然地踩踏剎車或催油,皮膚上靜置的溫度會突然升高,我的手隔著他的牛仔褲竟可以感受這麼多,明明駕駛座上只能有一人,卻像倆人一同開著「Amiq Sgbihur」。

 

Amiq是室友創作的眾多劇本中,其中一個女主角,他從小優異,臉蛋漂亮,並且歌喉極美。搬到台北後,倚靠迷人的魅力,在八零年代風靡全台的音樂節目—「五燈獎」中五度五關,並以一曲蘇芮的《是否》,撼動無數個是否要留在部落,是否要繼續愛下去的少男少女。某次,Amiq為了參加好朋友的婚禮回支亞干,看似衣錦返鄉,大明星降臨,卻因為黑熊下山,意外揭開了Amiq離開部落的原因。

 

故事寫得很美,聽了好多次室友對這齣劇作的想像、演員訓練、舞台設計、燈光呈現。在Amiq的身體裡,我跟室友說,這個故事太美也太痛,愛有多深,恨也會有多深,好希望這一切不會發生在我身上,若是因為無法違逆的原因,必須遠離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那該是一件多痛的事情,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下去。

 

Sgbihur是風也是靈,所有太魯閣族名,前面自己的名字,後面接上父親或母親。命名那天,想都沒有想,就叫他Sgbihur吧!Amiq的根基是風靈,他會像風一樣奔馳,帶我們閱歷不同景色,像靈一樣流竄,讓我們沾染各地氣息。只是Amiq自身的風太強烈,常常我不自覺地調高冷氣溫度,室友總笑我真有這麼冷嗎,有時又貼心在我坐進車子前,事先調降風速。

 

        你知道我國中最喜歡的老師嗎?他的名字叫玉珍,通俗卻不俗。國二那年,玉珍擔任我們的班導,他來自花蓮南區的小部落,明明嬌小玲瓏,說話聲音卻像卡車經過。在原住民身分還沒那麼輕易驕傲的九零年代,學校調查班上原住民學生數量時。他拿著登記簿,站在講台上,大聲地說:「來,原住民身分的舉手!」,接著右手高舉超越黑板,「除了我還有誰?」

 

        玉珍說當初從鄉下國中考上明星高中,班上每個人聽到他的出身,眼神和口氣總帶著幽微的睥睨,越發感受他人的看不起,他越要做給別人看,書念得最用力,證明自己不能比人差,驕傲拿下前幾名。

 

他口中描述考上大學的美好,繁華的都市有舒服的咖啡廳,安靜地放空心靈,咖啡香味瀰漫唇齒;還有票價不匪的電影城,讓人窩身在舒適沙發中,沉靜於轟耳的高級音響,隨電影情節高低起伏。百花盛開的校園遼闊到雙腳走不動,於是學生們有默契地把腳踏車當公共財,任意放置於各個角落,不用花錢買,隨你騎乘,吹大學自由的風。

 

每次故事說到這,我總會問室友,到底哪間大學有這種風氣?他說肯定是台大,「畢竟台大偷腳踏車,政大偷傘!」。所以玉珍老師肯定在說謊,他一定是偷車賊慣犯,偷我們小小國中生對都市的嚮往,對大學自由氛圍的憧憬。玉珍說過的話到底幾分真實,幾分是粉飾過的話術,騙我們拿起課本好好閱讀,學他一起用力改變人生。

 

你就是出名的小偷,兩間學校你都念過,連我的心都偷走!」好幾個故事分享的結尾,室友總喜歡挑逗地留下情話,我心花怒放,享受小小的空間,長長的旅途,讓車子行駛得沒那麼顛頗,但也並非每次都那麼恩恩愛愛。

 

某次,我開著Amiq趕著去下一個工作地點,香菸在手上燃燒,電話聲響起,我不假思索地接起公事,無法斷然停止,話題必須延續。菸灰浪漫吹散於車廂內,室友暴怒大喊:「菸灰!菸灰!」,「我最痛恨人開車用手機!」他咒罵我們之間流動的風,咒罵我們接下來的旅途,於是引擎聲放大又放大,我倆的對話靜止到打開車門走出去仍不斷延續。

 

國小四年級我就已經學會開車,居住在沒有邊界的鄉下,必須仰賴交通工具才能滿足生活所需。採買、接送、洽公,那些大人會做的事情,我們老早就擔任家中的支援系統。從事保險業務員的母親坐在梳妝台化妝時,就會要我們兄弟把車子開出庭院,停在馬路邊熱車,等他漂漂亮亮地走出大門,優雅地坐進車廂離開我們。

 

母親裝扮自己的時間總是很長,精算好時間,我不只把車開出院子,更會沿著部落的馬路去逛街。第一鄰到第十二鄰,來回將近6公里,窗戶搖下,留下半個口徑,不讓派出所的員警直接看穿。風灌進室內,連同清晨的陽光、馬路上大聲唱歌的叔叔、還有高山連綿的輪廓,盡收入撥放的音響之中。

 

多年的駕車經驗,總讓我覺得行車技術優於他人還有室友,我喜歡在腦袋計算路線,哪一條不會塞車,哪一條可以看漂亮風景,車子怎麼轉過更好停。但室友說他也喜歡開車,喜歡載我。好幾次,我總忍不住指導他該右轉,該避開這個路段,該快速超越前方載著大型家具的大卡車,最後換來他冷漠的氣氛,和持續放大的引擎聲。

 

生活忙碌到難以好好說話,那些留給我們認真相處的時間空間,似乎盡在Amiq Sgbihur之中。他開著車,我大聲唱歌,他模仿朋友說話的方式,當作親密的劇場遊戲。我把襪子脫掉,放在他無法避開的視線,每次透過右方後照鏡注意路況,就得順著腳趾頭拉長我的身體。

 

我想像那些舒心放鬆的故事對話,全部都在我們的Amiq Sgbihur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些故事,我們不去找永遠都不會知道│支亞干部落的砍木頭故事

2015年4月,我們幾個支亞干部落的青年與西林社區展發展協會一起製作部落立體地圖,我們都不是常上山的小孩,甚至部落附近的山、水都叫不出名字。看著珍珠板一塊塊疊起來,披上土後,才發現原來部落的範圍這麼大、山這麼壯觀。地圖大致完成後,陸陸續續有好多人來說山上的故事,其中部落兩個耆老說的比較多,指出地名後我們插上旗子,再試圖用google earth整理目前蒐集到的山林故事。 大家一起製作立體地圖(2015.07.08)

大腿山

  火車到站, Kimi 抬頭看一下遠方那片裸露白色岩石的山,哇,更白了、更大片了。還是小女孩的她曾用食指對著那片山,在空氣中使勁揮舞,像畫圖一樣,在蓊鬱的綠色底圖紙上,抹上一層層乾淨的白色,巨大的大腿山被塗上厚厚的藥膏。   大腿山,哈哈,她心裡笑了一下,其實沒有人這樣稱呼那座山,只是 payi [1] 曾經告訴她,用那長滿皺紋的手,指著 Kimi 瘦小還沒發育的大腿:   「 Btriq , Btriq ka nii ,大腿,這裡叫做大腿。 」, Payi 再把手指向後方那座山。   「 Btriq , Btriq ka nii uri ,山,這裡也叫山。 」   山有很多名字, dgiyaq , daya , yama …都是山:一整片山、分不出形狀的山、日本人說的山; Btriq 指的是三角形的山,從頂端往下,從高處往低處,山的形狀從尖變鈍,從細變寬,寬得必須用手張開來擁抱的地方,就叫做 Btriq 。   她慢慢走出車站,兀自站在門口發呆,享受風涼涼地吹,她用紅色絲帶把頭髮盤起來,露出漂亮的脖子,風吹在髮絲上一陣癢癢的感覺。哥哥明明說好會來接她,火車只是誤點 7 分鐘,他走了嗎?還是沒來? Kimi 耐不住性子,看著頭頂的大太陽,盤算著走回部落差不多半小時,也還好吧,總比台北木柵市場前那條小巷子,走 5 分鐘都令人覺得難堪,覺得厭惡。   離開部落的時候 15 歲,就在這木造斜屋頂的車站前方, Payi 握著她的手,眼淚在眼眶打轉,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好像魚刺卡在喉嚨,如果手上有刀子,她想用力劃開來,把魚刺取出來,讓 payi 把話說清楚講明白。   她逃避 payi 的眼神,遠望那座大腿山,白色的土石流,白色的瀑布,砂石車還在搬石頭嗎?記憶裡龐大的卡車經過家門前,連水溝裡的紅線蟲都會躲起來, Payi 養的黑嘴狗依偎在路邊吠叫,揚起的灰塵像瘟疫一樣壟罩整條筆直道路。       火車站前有一條小小的商業街,步行不到 5 分鐘,無數家山產店:阿美、添丁、青葉、縱谷傳香…餐廳裡的野味來自部落,菜單上標準的國字,山羌是 pala 、山羊是 mirit 、山豬是 bowyak ,山...

疫情部落

  咖哩 [1] 再次氾濫,僅屬於這個部落的邊境拘束。 等你飽早餐店的譯名來自Thngi,吃飽的意思,疫情前的日常,走進早餐店,無數的阿姨叔叔你好你好;疫情來臨後,擺一張佔據入口百分之80的餐桌,上面有紙有筆,還有個人資料必填欄位,客人一位都沒有,連帶總是聚在一旁烤火聊天喝小酒的payi、baki [2] 都不在,矮凳甚至省得搬出來布置。等你吃飽無法內用,少了喧囂的咖哩,好像怎麼樣都吃不飽。 「確診人數又增加了,好煩,什麼時候可以結束。」開啟疫情話題準沒錯,老闆姐姐必能回應,我也總有答案可以延續。 「部落是還好啦,最怕是親戚從外縣市回來。」老闆姊姊皺眉。 「啊…對…」此時我只能保持沉默。 我那艷麗的小弟問今天可以去清水溪游泳嗎?我說沒辦法,還有工作要忙,多少部落年輕人從勞動業或服務業被迫停工,閒在家裡找事做,找咖哩。線上電影看了無數遍,歡唱KTV APP排了好幾首,水餃包到第幾百顆,爸媽總有家事找他做,擦窗戶、Key in客戶名單、曬衣服…小弟恐怕要悶壞,如果泡一身山林溪水會多爽快。 「對了,支亞干的防疫破口來了!」小弟的咖哩濃醇香,揶揄自嘲著實辛辣,大弟和弟妹從萬華回來,萬華多麼刺激,萬華簡直武漢還是HIV代名詞。 辦公室裡我跟兩個妹妹談二弟從重災區回來,百貨公司先是輪班,後來乾脆休假扣年假,他倆真沒辦法,待台北要多少新台幣,回鄉避難輕鬆多了,順便幫爸爸裝什麼汽車零件。 我在處理繁瑣的文書業務,要baki們原子筆簽這裡,身分證拿出來拍正反面,核銷令人頭痛,尤其計算收據領據的新台幣面額,Excel表格調整再調整。疫情來臨前,我負責社區發展協會蓋竹子工寮的計畫,趕在部落入口開始架設管制站前,工寮終於搭建好,正跟工班確認所有細節,我家對面的姊姊打電話來。 「你家是不是有人從萬華回來,是你弟弟對嗎?」姊姊平時溫柔婉約,這次咖哩卻添增不少朝天椒,火焰即將燃燒。 「恩,有…」我心虛回應。 「他們有去村辦公室登記了嗎?」再放些馬告增添香氣吧。 「他們在設管制站前就回來了,應該沒去登記(沒有被通知去登記)。」我已經想裝作大弟不是我血濃於水的家人。 「你知道嗎?他們今天一群人還去水溝 [3] 游泳,口罩都沒有戴。」好像我應該把他們關起來,給最基本的水和食物,以免空氣感染成毒氣,蔓延整座支亞干溪流域。 「簽這裡,對,沒錯…,這裡,姊,等一下,有,我還在聽…」我慶幸手邊正好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