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支亞干教室│Tungay口簧琴




口簧琴(qawu)是一種太魯閣族傳達情意的樂器,只是樂器嗎?

一整天在享受緩慢的過程,早上Tungay帶著我們到Takaday(高台)採竹子,車子停好走沒幾步就開始爬山,還沒有心理準備坡度已讓鞋子難以抓地。


「竹子不能太老」,Baki從顏色和竹子上的斑紋來判斷,他還說出哪一支剖開裡面會有蟲。baki問我們哪一支比較黃,如果沒有仔細看,一片青翠山林中只覺得都是綠色

竹子砍了之後,要整支往上托,找到空隙後往下拉,適當的角度就開始順著竹節切割成可以從茂密的樹林中拖下山的長度、可以綁在摩托車後面的長度。

竹子取下後,baki都會塞在一旁工寮天花板的梁柱間,下面燒著火灶,煙不斷燻烤竹子,大概兩個禮拜後,水分剩下三分之一就可以拿來做qawu。

拿捲尺量出13公分,每一個竹節的長度不同,也就不會是單純的從竹節的起頭開始量,Baki會先把整個竹節的長度量一遍,再確定能做幾個口簧琴,微小的動作讓我更珍惜辛苦採下來的竹子。

如果只是看,我們的眼睛是站著的高度,非得用身體跟著做的時候,才會一起彎下腰,把竹子架在木頭上,用左手壓著,右手拿鋸齒刀前後晃動,再把取下的竹子直立著,以扁平那一側,取中央和左右兩側延伸的弧度,用開山刀輕輕往下推成兩半剖開...





緊接著用鉛筆畫線、叉叉、圓圈,每一個標記協助之後的鑽洞、割和刨。傳達情意需要多大的專注力和細緻的手勢。太用力竹子容易裂開,有個學生一連割裂了5個保持最佳紀錄

我的左手還沒完全復原,只能緩慢地從天白刨割到天黑(扣除中間我們去takaday看風景還有在地圖教室聊天分享)。看著山上的竹子慢慢地從djima(桂竹)變成qawu,心裡的喜悅就不斷擴大,我們的文化是不是用身體去實踐更能夠體悟。



這是我的第一支口簧琴,從支亞干的山上取下來的竹子,支亞干的baki Tungay教導,還有一群可愛的東華學生老師,以及對太魯閣族文化很有興趣的小朋友一起完成。

它不只是樂器,是一種經歷,也是一種想要持續擴大的關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們部落

查馬克厚實的肩膀抵在我的下巴,我直視著天花板,手指扒著他的背,他的皮膚在一片漆黑中更是黑亮,像房間後面加蓋的鐵皮屋頂上撐起的黑紗網,陽光灑在上面會一閃一閃的很漂亮。他暴筋的手臂突起粗紅的血管,架在床板上,我的大腿緊緊纏繞在他的腰際,牙齒死密的鎖住舌頭。「喔!查馬克,再深一點!」我想要叫喊出來,查馬克不斷推向我,我試著在適當的時間迎回去,不那麼激烈;有那麼幾秒,我以為快要叫喊出來了。天花板的黑亮起來,像爬滿星星的夜空,傳來一陣咳嗽聲,我用手指甲掐進他背上的肉,「查馬克!不行啦!停!停!停!」……

支亞干-採礦樂園

簡直採礦樂園... 你知道支亞干部落附近就有將近16個礦場嗎? 你知道支亞干是花蓮縣境內第二大的礦產開發區嗎?

那也是一個過程-蓋雞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