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分享會的最後一場,邀請來自禮納里-瑪家的Valagas Gadeljeman分享在部落的故事。
gasi說開始在外求學後,每一次嘴吧嚷著「回家」,就真的只是「回家」:待在家裡都不出門,他的成長經驗是如此,因為個性乖順又加上是貴族,比較不會在部落活動,對自己的部落感到陌生。直到研究所期間,他進入青年會參加活動,詢問耆老們部落的歷史才逐漸認識部落,他笑著說:「我一直到研究所才認識前後左右的鄰居…」
gasi說:「文化的東西,其實我們自己看書就好了,可能還比較快,但是你真的開始跟著部落的人搬木頭,做勞動的時候,那個感覺完全不一樣」。
從一面灰牆開始…
回到部落時,他覺得要總要有一個起頭,但又不知道該做什麼,有一次他發現部落有一道約70公尺的灰牆,原來公所規畫發包給廠商做,他跟著幾個年輕人去爭取,希望讓部落的人自己彩繪牆壁。
彩繪議題帶入青年會,大家沒日沒夜的討論彩繪的內容,一開始他們很認真的去翻閱番族慣習調查誌等書,後來發覺他們的目的又不是要做研究,有一個大哥哥提議應該要去問老人家,於是他們跑到各個家裡問vuvu們,卻發現各家分享的內容通常以家族故事為主,但這面牆畢竟是公共的,希望可以討論出部落的故事而不是家族的故事。
於是他們舉辦耆老說故事分享會,邀請幾個耆老一起來說故事,全程用母語,現場搭配幾個即時翻譯人員。gasi說:「老人家用母語可以講得很快,也可以很有自信,講得很多。」若用國語,他們理解的字彙無法把故事講得很深。第二場分享會時,甚至有老人家把筆記本帶來,上面全部是耆老自己用羅馬拼音寫下的部落故事。
年輕人把這些故事記錄建檔起來,且逼著自己一定要用羅馬拼音紀錄,強迫自己能努力學習母語。耆老們在分享故事的過程中講了很多部落的空間是年輕人不知道的,獵人們就帶著大家一起去現場體驗。
開始彩繪時,大部分由5-6個年輕人完成,gasi說有時候會覺得孤單,好像只有我們自己做,但是老人家幾乎每天都來,烈日下撐著陽傘看著大家畫,提醒他們新娘頭飾畫錯、跳舞的手勢應該要交錯…在老人家的「監督」下年輕人戰戰競競的彩繪。
不只是老年人,彩繪牆壁也搭配部落國小的學童一起參與,小朋友看著牆壁上的羅馬拼音,主動問大哥哥大姊姊們是甚麼意思,gasi說這是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原來只是希望母語可以在牆壁上,但是牆壁也發揮了說訴說部落的功能,讓小朋友好奇並發問。甚至長老教會的長者們也來看牆壁,因為他們熟悉羅馬拼音,就來「校正」牆上的拼音。
從一面牆,串起了各個年齡層、家族、團體和部落空間。
之後,禮納里籌辦【matazuwa生活節】,gasi說也許是因為之前大家很努力彩繪的成果讓部落看見,所以年輕人比較容易被信任,很快的就凝結了許多人一起籌辦活動。
Matazuwa生活節的初衷只是希望有一個部落自主辦理的活動,相對公部門每次辦活動就發包各單位,部落的人只有協助或是配合,卻無法實際參與及討論,這有很大的差別,gasi強調matazuwa生活節就在於過程是經過大家討論的,甚至後來縣政府看到活動辦得有聲有色想要介入,年輕人仍舊強調活動的主體是部落,縣政府只需要提供資金就可以了。
Matazuwa生活節所有的細節自己來,如每個攤位的牌子請部落藝術家來畫,餐食和茶點自己準備、DIY活動由部落婦女帶…晚上有部落的分享會和紀錄片分享,除了活絡、凝聚部落,也是教育外面的人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認識我們的文化。
最後,gasi說做部落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能力都是有侷限的,除了因為專業所學付出形成分工之外,很需要老人家帶領著我們。回到主題,從最近的距離開始做起,其實就是從自己最熟悉的地方開始做。
更多matazuwa生活節
https://www.facebook.com/matazuwa
gasi說開始在外求學後,每一次嘴吧嚷著「回家」,就
gasi說:「文化的東西,其實我們自己看書就好了,可
從一面灰牆開始…
回到部落時,他覺得要總要有一個起頭,但又不知道該做什
彩繪議題帶入青年會,大家沒日沒夜的討論彩繪的內容,一
於是他們舉辦耆老說故事分享會,邀請幾個耆老一起來說故
年輕人把這些故事記錄建檔起來,且逼著自己一定要用羅馬
開始彩繪時,大部分由5-6個年輕人完成,gasi說有
不只是老年人,彩繪牆壁也搭配部落國小的學童一起參與,
從一面牆,串起了各個年齡層、家族、團體和部落空間。
之後,禮納里籌辦【matazuwa生活節】,gasi
Matazuwa生活節的初衷只是希望有一個部落自主辦
Matazuwa生活節所有的細節自己來,如每個攤位的
最後,gasi說做部落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能力都是有
更多matazuwa生活節
https://www.facebook.co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