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老屋分享會-禮納里〈從最近的距禮開始做起〉

老屋分享會的最後一場,邀請來自禮納里-瑪家的Valagas Gadeljeman分享在部落的故事。
gasi說開始在外求學後,每一次嘴吧嚷著「回家」,就真的只是「回家」:待在家裡都不出門,他的成長經驗是如此,因為個性乖順又加上是貴族,比較不會在部落活動,對自己的部落感到陌生。直到研究所期間,他進入青年會參加活動,詢問耆老們部落的歷史才逐漸認識部落,他笑著說:「我一直到研究所才認識前後左右的鄰居…」

gasi說:「文化的東西,其實我們自己看書就好了,可能還比較快,但是你真的開始跟著部落的人搬木頭,做勞動的時候,那個感覺完全不一樣」。

從一面灰牆開始…

回到部落時,他覺得要總要有一個起頭,但又不知道該做什麼,有一次他發現部落有一道約70公尺的灰牆,原來公所規畫發包給廠商做,他跟著幾個年輕人去爭取,希望讓部落的人自己彩繪牆壁。

彩繪議題帶入青年會,大家沒日沒夜的討論彩繪的內容,一開始他們很認真的去翻閱番族慣習調查誌等書,後來發覺他們的目的又不是要做研究,有一個大哥哥提議應該要去問老人家,於是他們跑到各個家裡問vuvu們,卻發現各家分享的內容通常以家族故事為主,但這面牆畢竟是公共的,希望可以討論出部落的故事而不是家族的故事。

於是他們舉辦耆老說故事分享會,邀請幾個耆老一起來說故事,全程用母語,現場搭配幾個即時翻譯人員。gasi說:「老人家用母語可以講得很快,也可以很有自信,講得很多。」若用國語,他們理解的字彙無法把故事講得很深。第二場分享會時,甚至有老人家把筆記本帶來,上面全部是耆老自己用羅馬拼音寫下的部落故事。

年輕人把這些故事記錄建檔起來,且逼著自己一定要用羅馬拼音紀錄,強迫自己能努力學習母語。耆老們在分享故事的過程中講了很多部落的空間是年輕人不知道的,獵人們就帶著大家一起去現場體驗。

開始彩繪時,大部分由5-6個年輕人完成,gasi說有時候會覺得孤單,好像只有我們自己做,但是老人家幾乎每天都來,烈日下撐著陽傘看著大家畫,提醒他們新娘頭飾畫錯、跳舞的手勢應該要交錯…在老人家的「監督」下年輕人戰戰競競的彩繪。

不只是老年人,彩繪牆壁也搭配部落國小的學童一起參與,小朋友看著牆壁上的羅馬拼音,主動問大哥哥大姊姊們是甚麼意思,gasi說這是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原來只是希望母語可以在牆壁上,但是牆壁也發揮了說訴說部落的功能,讓小朋友好奇並發問。甚至長老教會的長者們也來看牆壁,因為他們熟悉羅馬拼音,就來「校正」牆上的拼音。

從一面牆,串起了各個年齡層、家族、團體和部落空間。

之後,禮納里籌辦【matazuwa生活節】,gasi說也許是因為之前大家很努力彩繪的成果讓部落看見,所以年輕人比較容易被信任,很快的就凝結了許多人一起籌辦活動。

Matazuwa生活節的初衷只是希望有一個部落自主辦理的活動,相對公部門每次辦活動就發包各單位,部落的人只有協助或是配合,卻無法實際參與及討論,這有很大的差別,gasi強調matazuwa生活節就在於過程是經過大家討論的,甚至後來縣政府看到活動辦得有聲有色想要介入,年輕人仍舊強調活動的主體是部落,縣政府只需要提供資金就可以了。

Matazuwa生活節所有的細節自己來,如每個攤位的牌子請部落藝術家來畫,餐食和茶點自己準備、DIY活動由部落婦女帶…晚上有部落的分享會和紀錄片分享,除了活絡、凝聚部落,也是教育外面的人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認識我們的文化。

最後,gasi說做部落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能力都是有侷限的,除了因為專業所學付出形成分工之外,很需要老人家帶領著我們。回到主題,從最近的距離開始做起,其實就是從自己最熟悉的地方開始做。

更多matazuwa生活節
https://www.facebook.com/matazuwa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大腿山

  火車到站, Kimi 抬頭看一下遠方那片裸露白色岩石的山,哇,更白了、更大片了。還是小女孩的她曾用食指對著那片山,在空氣中使勁揮舞,像畫圖一樣,在蓊鬱的綠色底圖紙上,抹上一層層乾淨的白色,巨大的大腿山被塗上厚厚的藥膏。   大腿山,哈哈,她心裡笑了一下,其實沒有人這樣稱呼那座山,只是 payi [1] 曾經告訴她,用那長滿皺紋的手,指著 Kimi 瘦小還沒發育的大腿:   「 Btriq , Btriq ka nii ,大腿,這裡叫做大腿。 」, Payi 再把手指向後方那座山。   「 Btriq , Btriq ka nii uri ,山,這裡也叫山。 」   山有很多名字, dgiyaq , daya , yama …都是山:一整片山、分不出形狀的山、日本人說的山; Btriq 指的是三角形的山,從頂端往下,從高處往低處,山的形狀從尖變鈍,從細變寬,寬得必須用手張開來擁抱的地方,就叫做 Btriq 。   她慢慢走出車站,兀自站在門口發呆,享受風涼涼地吹,她用紅色絲帶把頭髮盤起來,露出漂亮的脖子,風吹在髮絲上一陣癢癢的感覺。哥哥明明說好會來接她,火車只是誤點 7 分鐘,他走了嗎?還是沒來? Kimi 耐不住性子,看著頭頂的大太陽,盤算著走回部落差不多半小時,也還好吧,總比台北木柵市場前那條小巷子,走 5 分鐘都令人覺得難堪,覺得厭惡。   離開部落的時候 15 歲,就在這木造斜屋頂的車站前方, Payi 握著她的手,眼淚在眼眶打轉,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好像魚刺卡在喉嚨,如果手上有刀子,她想用力劃開來,把魚刺取出來,讓 payi 把話說清楚講明白。   她逃避 payi 的眼神,遠望那座大腿山,白色的土石流,白色的瀑布,砂石車還在搬石頭嗎?記憶裡龐大的卡車經過家門前,連水溝裡的紅線蟲都會躲起來, Payi 養的黑嘴狗依偎在路邊吠叫,揚起的灰塵像瘟疫一樣壟罩整條筆直道路。       火車站前有一條小小的商業街,步行不到 5 分鐘,無數家山產店:阿美、添丁、青葉、縱谷傳香…餐廳裡的野味來自部落,菜單上標準的國字,山羌是 pala 、山羊是 mirit 、山豬是 bowyak ,山...

有些故事,我們不去找永遠都不會知道│支亞干部落的砍木頭故事

2015年4月,我們幾個支亞干部落的青年與西林社區展發展協會一起製作部落立體地圖,我們都不是常上山的小孩,甚至部落附近的山、水都叫不出名字。看著珍珠板一塊塊疊起來,披上土後,才發現原來部落的範圍這麼大、山這麼壯觀。地圖大致完成後,陸陸續續有好多人來說山上的故事,其中部落兩個耆老說的比較多,指出地名後我們插上旗子,再試圖用google earth整理目前蒐集到的山林故事。 大家一起製作立體地圖(2015.07.08)

嘉惠就是你家

文字: Apyang 訪談人員: Apyang 、 Yaya 訪談時間: 2017.07.14 訪談地點:嘉惠商店 客廳 轉進支亞干第五組的大馬路,住家逐漸稀少,卻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雜貨店—「嘉惠商店」。嘉惠的商品琳瑯滿目,有糖果、乾糧、飲料、文具、玩具、雞蛋、調味料、衣服、五金等。除此之外,有時候也會有些農民拿蔬菜水果來寄賣,更便利的是,黑貓宅急便在支亞干設了兩個集貨點,嘉惠就是其中一個,有時候,快遞來送貨,居民不在家,嘉惠也會樂意地讓我們寄放貨物,等回到家再去取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