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和伙伴們討論至今執行工寮調查計畫,簡單的和大家分享 1.建築特色: 傳統biyi qnpahan均就地取材,用天然的香蕉葉、竹子、芒草搭建,或甚至是山洞,但現代的工寮卻越來越厲害,具備家的規模,這個轉變在於建築使用的耐久性、未來規劃,通常也有過渡為未來家屋發展的可能。 過去傳統家屋的建築特色如gigan、gapa、rqta轉移到工寮中,反而一搬家屋很少出現。 種樹除了是穩固地盤(預防土石流)、防風、遮陽、吃水果、同時也有美觀的作用,因此植大樹也可看作為建築結構的一環。 Qdrux的加工,老人家開墾土地會將山坡地有限度的用壘石改變為階梯狀,當這塊土地變成建築工寮石,許多人會再加工噴上水泥,讓地形更穩固。 用來住的工寮為求穩固會採現代建築,用來養家禽的則依舊採過去的建築方式,木頭和竹子來做,且大部分都是自家人自己做,建材取自天然或廢棄的建築廢料 2.空間與歷史 日本人規劃支亞干住區時,建築基地沿著房子,範圍有限,一旦分家後,一塊土地再分給家中子女,建築基地就變得更小,許多傳統的生活如飼養雞豬、處理山產、狩獵(這也受到當代其他法律的影響)等無法持續,導致這些生活反而轉移到田裡或山上的工寮。 通常選擇建造工寮的位置考量:土地大小、務農工作、取水方便、老人家蓋工寮的地方等因素。 3.gaya與家族 當代興建工寮的時候會舉行powda儀式,立柱灑酒、落成殺豬、老人家講話、牧師禱告,很有趣的是,傳統的田裡工寮在搭建時並不會有這樣的powda儀式,反而當代的工寮施作時確有,truku人興建房屋時會有powda的儀式,在於空間的確立,必須慰告祖靈,祈求平安。顯見工寮在當地地位的轉變越發趨向家屋(這理解需要更多資料) 興建工寮時會請親朋好友來幫忙,家族的力量依舊體現在空間之中。落成的powda本身也有分享的意義。 即使建築規模工寮幾乎和家一致,有廚房、臥室、客廳等,但仍舊會稱為biyi不是sapah,因為家人同住的地方才是sapah 4.農務 養雞:雞寮都是讓雞睡覺、孵蛋的地方,雞幾乎都滿山飛。為什麼養雞,一方面是依循老人家的生活,另一方面則是擔憂時食安,很多受訪者都說不知道外面的雞吃什麼,自己養的雞比較好吃比較甜 移居支亞干的第一代出現經濟作物:花生、玉米、李子、橘子等,同時自食的作物有小米、旱稻、地瓜、芋頭,移居第二代經濟作物轉變為山蘇、檳榔、生薑,但因為生薑大部分是外地人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