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Skadan部落-沙卡噹部落





本來就很想再去Skadang,這次上完族語課,Nac老師邀我們去山上,我自己也答應要送雞和玉米,剛好我表妹也一直想去,就順理成行了。


第一次去Skadang就被那裏的美麗所驚艷,人被美麗的事物吸引很自然,但Skadang和Huhus的美麗在我心裡存在不同的歷史與生活意義。1914年太魯閣戰爭後,我們的祖先在日本政府集團移住的規劃下,幾乎所有部落悉數遷往現今的淺山和平地,唯獨這兩個部落數百年來一直留存至今,習慣現在部落櫛比鱗次的街道,較為擁擠的空間,平緩的地勢,舊部落存在一種對過去的想像與嚮往,更難得的是這兩個部落仍舊有人生活,空間與人的關係持續在書寫。


我爸的部落來自山上的Tkjig,即使現在上去了,恐怕已是難以辨認的荒煙漫草和搬家時無法帶走的器具,記憶與歷史只能由文獻、口述和想像去拼湊,但Skadang和Huhus卻不一樣,乘載歷史與生活的雙重意義,我們這次一樣住在Sapah Yaya,竹子搭建的房子,他田裡的作物、山上的獵物,圍著餐桌聊天的話,真真實實的與alang Skdang緊密地相連,那樣的回去舊部落,添上生活和人味而不僅是緬懷歷史而已了

上山的時候,我們從太管處挑山脊的方向走,直線往流籠頭,上一次走的時候有些吃力,這次裝了一隻雞和20根玉米加上我表妹瘋狂害怕我們在山上餓肚子,又加了白米、罐頭、麵條、零食、靈魂之水...,走沒到一半有些快斷氣,小腿不爭氣的發抖。


山上的物資很重要,這件事Nac在課堂上跟我們分享過,他的媽媽Yaya說,上山如果空手來,就浪費了這次辛苦的路程,課堂上說的話很簡單,實際自己走一趟深刻多了。我們下山的時候遇到一個叔叔背著油桶上來,他說山上割草機沒油,他下山補給後又爬上來。我們順著陡峭的樓梯再往下,看到一個約莫十幾歲的小妹妹,鮮明的輪廓看起來就像Truku,她大口喘氣,幾乎用跑的爬樓梯,手上的塑膠袋裡放了好幾瓶礦泉水,晃來晃去發出撞擊聲。


我們走到山下的時候,一個媽媽帶著幾個小孩坐在機車上,她應該也是辨認出我的輪廓用族語問我有沒有看到揹著油桶的男人和拿著塑膠袋的小女孩,我說有,她問他們距離多少,小女孩趕得上嗎?我說大概兩百公尺了,媽媽有點惋惜地說:「唉,應該趕不上了。」我在心裡腦補,男人忘記帶的東西,女兒後來趕上去要給爸爸,多辛苦的一件事情,接近70度的坡度攀爬奔跑。


山上的物資很重要,即使是舊部落卻仍舊與山下相連結,除了流籠,人力搬運是最主要的物資流通方式,你空手上山,真正浪費,Yaya的話是山上人生活的體悟啊。


我們傍晚抵達Sapah Yaya,Yaya拍我的背說不好意思啦,幹嘛背那麼多東西,下次不讓你們來了,但我的心裡好開心好踏實,因為我們沒有白白走這一趟辛苦的路。


隔天早上Yaya看著我背的brunguy(背籃),跟我說這個綁錯了,我昨天看到你背,就覺得好辛苦,你這樣綁會吃到肩膀,你有沒有感覺你的背很痛,我說對啊,籃子和我的背頸有空間,感覺肩膀一直往下掉,她邊說邊幫我拆掉用麻布袋和尼龍繩做出的wahu(肩帶),重新綁起來,yaya的手很粗,是勞動的手,我很羨慕那樣的手,她快速的拆線、重組,調整間距...「你背看看。」我背起來果然不一樣,籃子快和脖子平行,伏貼沒空隙,真正老人家的智慧,下山也變得好輕鬆(當然東西變少也是關鍵啦XD)。


在山上的時間好短,卻過得好慢,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在爬山和走路,時間到了休息吃東西,肩膀有空閒的時間很少,某個部分其實我們始終是過客,要下山的時候就開始懷念手機網路和山下才吃得到的美食,但身體的記憶和聽到的話很深刻,像一個真實的夢。


晚上Saysang和Nac的哥哥帶我們去巡邏,黑覷中直覺靠頭燈,穿越許久沒砍草的獵徑,小心穿過刺人的芒草和咬人貓,小心走過崩塌的土石堆,獵人的眼睛很厲害,探照燈下的雙眼是重要的標記,本能反應沒有幾秒就辨識出來,我卻還像個嬰兒一樣怎麼看都看不懂,唯一享受的是回Yaya家肩膀上沉澱澱的重量,竹簍壓在腰部厚重的不舒適,和些微血液流進下肢的濕黏感受,獵人們回頭問可以嗎?我回答可以可以,沒說的是好爽啊,可以背獵物的感覺真的好爽。


碩士的時候念過最喜歡的論文是陳永亮的《下星期記得回來》,文章的具體內容我大致忘得一乾二淨,但他書寫往返同禮部落的身體感受卻久久留在我心中,也許我也是這樣吧,好不容易下山,又期待下次的回來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些故事,我們不去找永遠都不會知道│支亞干部落的砍木頭故事

2015年4月,我們幾個支亞干部落的青年與西林社區展發展協會一起製作部落立體地圖,我們都不是常上山的小孩,甚至部落附近的山、水都叫不出名字。看著珍珠板一塊塊疊起來,披上土後,才發現原來部落的範圍這麼大、山這麼壯觀。地圖大致完成後,陸陸續續有好多人來說山上的故事,其中部落兩個耆老說的比較多,指出地名後我們插上旗子,再試圖用google earth整理目前蒐集到的山林故事。 大家一起製作立體地圖(2015.07.08)

大腿山

  火車到站, Kimi 抬頭看一下遠方那片裸露白色岩石的山,哇,更白了、更大片了。還是小女孩的她曾用食指對著那片山,在空氣中使勁揮舞,像畫圖一樣,在蓊鬱的綠色底圖紙上,抹上一層層乾淨的白色,巨大的大腿山被塗上厚厚的藥膏。   大腿山,哈哈,她心裡笑了一下,其實沒有人這樣稱呼那座山,只是 payi [1] 曾經告訴她,用那長滿皺紋的手,指著 Kimi 瘦小還沒發育的大腿:   「 Btriq , Btriq ka nii ,大腿,這裡叫做大腿。 」, Payi 再把手指向後方那座山。   「 Btriq , Btriq ka nii uri ,山,這裡也叫山。 」   山有很多名字, dgiyaq , daya , yama …都是山:一整片山、分不出形狀的山、日本人說的山; Btriq 指的是三角形的山,從頂端往下,從高處往低處,山的形狀從尖變鈍,從細變寬,寬得必須用手張開來擁抱的地方,就叫做 Btriq 。   她慢慢走出車站,兀自站在門口發呆,享受風涼涼地吹,她用紅色絲帶把頭髮盤起來,露出漂亮的脖子,風吹在髮絲上一陣癢癢的感覺。哥哥明明說好會來接她,火車只是誤點 7 分鐘,他走了嗎?還是沒來? Kimi 耐不住性子,看著頭頂的大太陽,盤算著走回部落差不多半小時,也還好吧,總比台北木柵市場前那條小巷子,走 5 分鐘都令人覺得難堪,覺得厭惡。   離開部落的時候 15 歲,就在這木造斜屋頂的車站前方, Payi 握著她的手,眼淚在眼眶打轉,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好像魚刺卡在喉嚨,如果手上有刀子,她想用力劃開來,把魚刺取出來,讓 payi 把話說清楚講明白。   她逃避 payi 的眼神,遠望那座大腿山,白色的土石流,白色的瀑布,砂石車還在搬石頭嗎?記憶裡龐大的卡車經過家門前,連水溝裡的紅線蟲都會躲起來, Payi 養的黑嘴狗依偎在路邊吠叫,揚起的灰塵像瘟疫一樣壟罩整條筆直道路。       火車站前有一條小小的商業街,步行不到 5 分鐘,無數家山產店:阿美、添丁、青葉、縱谷傳香…餐廳裡的野味來自部落,菜單上標準的國字,山羌是 pala 、山羊是 mirit 、山豬是 bowyak ,山...

疫情部落

  咖哩 [1] 再次氾濫,僅屬於這個部落的邊境拘束。 等你飽早餐店的譯名來自Thngi,吃飽的意思,疫情前的日常,走進早餐店,無數的阿姨叔叔你好你好;疫情來臨後,擺一張佔據入口百分之80的餐桌,上面有紙有筆,還有個人資料必填欄位,客人一位都沒有,連帶總是聚在一旁烤火聊天喝小酒的payi、baki [2] 都不在,矮凳甚至省得搬出來布置。等你吃飽無法內用,少了喧囂的咖哩,好像怎麼樣都吃不飽。 「確診人數又增加了,好煩,什麼時候可以結束。」開啟疫情話題準沒錯,老闆姐姐必能回應,我也總有答案可以延續。 「部落是還好啦,最怕是親戚從外縣市回來。」老闆姊姊皺眉。 「啊…對…」此時我只能保持沉默。 我那艷麗的小弟問今天可以去清水溪游泳嗎?我說沒辦法,還有工作要忙,多少部落年輕人從勞動業或服務業被迫停工,閒在家裡找事做,找咖哩。線上電影看了無數遍,歡唱KTV APP排了好幾首,水餃包到第幾百顆,爸媽總有家事找他做,擦窗戶、Key in客戶名單、曬衣服…小弟恐怕要悶壞,如果泡一身山林溪水會多爽快。 「對了,支亞干的防疫破口來了!」小弟的咖哩濃醇香,揶揄自嘲著實辛辣,大弟和弟妹從萬華回來,萬華多麼刺激,萬華簡直武漢還是HIV代名詞。 辦公室裡我跟兩個妹妹談二弟從重災區回來,百貨公司先是輪班,後來乾脆休假扣年假,他倆真沒辦法,待台北要多少新台幣,回鄉避難輕鬆多了,順便幫爸爸裝什麼汽車零件。 我在處理繁瑣的文書業務,要baki們原子筆簽這裡,身分證拿出來拍正反面,核銷令人頭痛,尤其計算收據領據的新台幣面額,Excel表格調整再調整。疫情來臨前,我負責社區發展協會蓋竹子工寮的計畫,趕在部落入口開始架設管制站前,工寮終於搭建好,正跟工班確認所有細節,我家對面的姊姊打電話來。 「你家是不是有人從萬華回來,是你弟弟對嗎?」姊姊平時溫柔婉約,這次咖哩卻添增不少朝天椒,火焰即將燃燒。 「恩,有…」我心虛回應。 「他們有去村辦公室登記了嗎?」再放些馬告增添香氣吧。 「他們在設管制站前就回來了,應該沒去登記(沒有被通知去登記)。」我已經想裝作大弟不是我血濃於水的家人。 「你知道嗎?他們今天一群人還去水溝 [3] 游泳,口罩都沒有戴。」好像我應該把他們關起來,給最基本的水和食物,以免空氣感染成毒氣,蔓延整座支亞干溪流域。 「簽這裡,對,沒錯…,這裡,姊,等一下,有,我還在聽…」我慶幸手邊正好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