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Bayi Biyuq的小米田 2





受訪人:Biyuq Yudaw 陳愛妹(70)
訪問人:ApyangIpiqCiwas
受訪時間:2017.07.26 1700-1800
簡單系譜:Biyuq-Yudaw-Mowna-Utung

Payi Biyuq2017年春天種植的小米田讓大家印象好深刻,金黃色的小米茂密的長在她辛苦耕耘的土地上,她說其實以前老人家種植小米,每一株間距至少都710公分,但她在Knbabaw(間拔)的時候捨不得拿掉太多,所以小米長得比較密,小米穗也沒過去那麼肥美。

BiyuqMasu(小米)以前老人家就有種植了,但都種在山上沒有在平地,以前她們家在支亞干的淺山,往輔導會稱為Tmurak的地方,她從小就跟著媽媽一起上山,在田裡玩耍,她印象很深刻,小米收成的時候,大人們直接用雙手把小米穗拔起來,綑成一束束後再掛起來曬太陽,待曬乾收進倉庫,成為一年重要的糧食,除了Masu,也有種植花生、水稻和地瓜等等。

Biyuq從小在田裡玩耍,接觸種植的智慧,到了1314歲的時候她自己種花生,16歲的時候種水稻,雖然兄弟姊妹很多,但因為父母各自有安排,只有她一人跟著長輩一起上山種田。

她說小米分成再來米和糯米兩種品系,再來米叫masu daung,含糯性的叫masu dhkuy,有些小米有毛,就叫masu dhkuy uban,兩種米脫殼之後就混著一起煮成粥。小米不只能煮飯也能釀酒,Biyug說釀酒會加一種植物,過去都有種植,但想不起來叫什麼了,她說那是老人家的「秘方」。她回憶小米酒的味道,親手釀的很好喝,不像現在外面賣的太甜,喝得到小米的味道。

Biyuq仔細的教導我們種植小米的工序,「首先要gmibux(除草),接著把草堆成一堆堆燒,做成天然的肥料,這個動作叫做dmaung sudu,等地整理好了,大約二月中,選一個好天氣,就開始Tmukuy masu(播小米種),以前在山上播種要從高處往低處,播完後用鋤頭把小米混得均勻,以免長出韓國草坪的密度。等到小米長高差不多20公分,就要開始gnbabaw masu(疏苗),每一株的間距大約710公分,長得比較不好,葉片的頂端尖尖或黃黃的就不要,比較漂亮的留下來或是移植,疏苗必須在下雨天土壤潮濕的時候,以免移植的小米乾死。」

大約到了6月,小米開始mhiyi da(長出身體:結穗),又得進行辛苦的防鳥工程,她笑著說看過老人家牽繩掛衣服,也有香蕉葉製作的稻草人,等到小米熟成,必須選一個好天氣kntuy masu(採收),下雨天採收容易發霉,採收完後再hmidaw masu(曬乾),乾了之後放進袋子裡掛起來收藏,一方面怕老鼠或蟲吃,另一方面也能防潮。

我好奇地問採收小米穗後,剩下的小米梗怎麼辦,Biyuq說會採下來餵雞,「ini smliq knpahan o.(土地和土地上的作物一點都不能浪費),緊接著採收完到了89月又能種地瓜,10月種芋頭…Biyuq說的不只是小米,更是過去部落順應著地理環境及季節變換的生活方式。她說今年有種小米就可以留種,未來就有機會種下去


Masu2017年的春天重新回到支亞干,長在支亞干,希望未來也能一直長在支亞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大腿山

  火車到站, Kimi 抬頭看一下遠方那片裸露白色岩石的山,哇,更白了、更大片了。還是小女孩的她曾用食指對著那片山,在空氣中使勁揮舞,像畫圖一樣,在蓊鬱的綠色底圖紙上,抹上一層層乾淨的白色,巨大的大腿山被塗上厚厚的藥膏。   大腿山,哈哈,她心裡笑了一下,其實沒有人這樣稱呼那座山,只是 payi [1] 曾經告訴她,用那長滿皺紋的手,指著 Kimi 瘦小還沒發育的大腿:   「 Btriq , Btriq ka nii ,大腿,這裡叫做大腿。 」, Payi 再把手指向後方那座山。   「 Btriq , Btriq ka nii uri ,山,這裡也叫山。 」   山有很多名字, dgiyaq , daya , yama …都是山:一整片山、分不出形狀的山、日本人說的山; Btriq 指的是三角形的山,從頂端往下,從高處往低處,山的形狀從尖變鈍,從細變寬,寬得必須用手張開來擁抱的地方,就叫做 Btriq 。   她慢慢走出車站,兀自站在門口發呆,享受風涼涼地吹,她用紅色絲帶把頭髮盤起來,露出漂亮的脖子,風吹在髮絲上一陣癢癢的感覺。哥哥明明說好會來接她,火車只是誤點 7 分鐘,他走了嗎?還是沒來? Kimi 耐不住性子,看著頭頂的大太陽,盤算著走回部落差不多半小時,也還好吧,總比台北木柵市場前那條小巷子,走 5 分鐘都令人覺得難堪,覺得厭惡。   離開部落的時候 15 歲,就在這木造斜屋頂的車站前方, Payi 握著她的手,眼淚在眼眶打轉,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好像魚刺卡在喉嚨,如果手上有刀子,她想用力劃開來,把魚刺取出來,讓 payi 把話說清楚講明白。   她逃避 payi 的眼神,遠望那座大腿山,白色的土石流,白色的瀑布,砂石車還在搬石頭嗎?記憶裡龐大的卡車經過家門前,連水溝裡的紅線蟲都會躲起來, Payi 養的黑嘴狗依偎在路邊吠叫,揚起的灰塵像瘟疫一樣壟罩整條筆直道路。       火車站前有一條小小的商業街,步行不到 5 分鐘,無數家山產店:阿美、添丁、青葉、縱谷傳香…餐廳裡的野味來自部落,菜單上標準的國字,山羌是 pala 、山羊是 mirit 、山豬是 bowyak ,山...

有些故事,我們不去找永遠都不會知道│支亞干部落的砍木頭故事

2015年4月,我們幾個支亞干部落的青年與西林社區展發展協會一起製作部落立體地圖,我們都不是常上山的小孩,甚至部落附近的山、水都叫不出名字。看著珍珠板一塊塊疊起來,披上土後,才發現原來部落的範圍這麼大、山這麼壯觀。地圖大致完成後,陸陸續續有好多人來說山上的故事,其中部落兩個耆老說的比較多,指出地名後我們插上旗子,再試圖用google earth整理目前蒐集到的山林故事。 大家一起製作立體地圖(2015.07.08)

疫情部落

  咖哩 [1] 再次氾濫,僅屬於這個部落的邊境拘束。 等你飽早餐店的譯名來自Thngi,吃飽的意思,疫情前的日常,走進早餐店,無數的阿姨叔叔你好你好;疫情來臨後,擺一張佔據入口百分之80的餐桌,上面有紙有筆,還有個人資料必填欄位,客人一位都沒有,連帶總是聚在一旁烤火聊天喝小酒的payi、baki [2] 都不在,矮凳甚至省得搬出來布置。等你吃飽無法內用,少了喧囂的咖哩,好像怎麼樣都吃不飽。 「確診人數又增加了,好煩,什麼時候可以結束。」開啟疫情話題準沒錯,老闆姐姐必能回應,我也總有答案可以延續。 「部落是還好啦,最怕是親戚從外縣市回來。」老闆姊姊皺眉。 「啊…對…」此時我只能保持沉默。 我那艷麗的小弟問今天可以去清水溪游泳嗎?我說沒辦法,還有工作要忙,多少部落年輕人從勞動業或服務業被迫停工,閒在家裡找事做,找咖哩。線上電影看了無數遍,歡唱KTV APP排了好幾首,水餃包到第幾百顆,爸媽總有家事找他做,擦窗戶、Key in客戶名單、曬衣服…小弟恐怕要悶壞,如果泡一身山林溪水會多爽快。 「對了,支亞干的防疫破口來了!」小弟的咖哩濃醇香,揶揄自嘲著實辛辣,大弟和弟妹從萬華回來,萬華多麼刺激,萬華簡直武漢還是HIV代名詞。 辦公室裡我跟兩個妹妹談二弟從重災區回來,百貨公司先是輪班,後來乾脆休假扣年假,他倆真沒辦法,待台北要多少新台幣,回鄉避難輕鬆多了,順便幫爸爸裝什麼汽車零件。 我在處理繁瑣的文書業務,要baki們原子筆簽這裡,身分證拿出來拍正反面,核銷令人頭痛,尤其計算收據領據的新台幣面額,Excel表格調整再調整。疫情來臨前,我負責社區發展協會蓋竹子工寮的計畫,趕在部落入口開始架設管制站前,工寮終於搭建好,正跟工班確認所有細節,我家對面的姊姊打電話來。 「你家是不是有人從萬華回來,是你弟弟對嗎?」姊姊平時溫柔婉約,這次咖哩卻添增不少朝天椒,火焰即將燃燒。 「恩,有…」我心虛回應。 「他們有去村辦公室登記了嗎?」再放些馬告增添香氣吧。 「他們在設管制站前就回來了,應該沒去登記(沒有被通知去登記)。」我已經想裝作大弟不是我血濃於水的家人。 「你知道嗎?他們今天一群人還去水溝 [3] 游泳,口罩都沒有戴。」好像我應該把他們關起來,給最基本的水和食物,以免空氣感染成毒氣,蔓延整座支亞干溪流域。 「簽這裡,對,沒錯…,這裡,姊,等一下,有,我還在聽…」我慶幸手邊正好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