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Apyang Imiq 受訪人: Buya 訪談人: Wilang Cinrung 、 Iwan Pribaw 、馮愛珍、謝正杰 Ciyakang ─支亞干是我們部落的名字,有些人說是日本人命名的,也有人認為是指 Yayung Qeyjing( 清水溪流域 ) 河谷的地形。其實除了 Ciyakang ,我們還有一個古老的地名─ Rangah Qhuni ,意思為「敞開的樹洞」。日治時期將 Ciyakang 稱為平林社,指的是這裡雖然地形平坦卻滿是蓊鬱的樹林,光復後改稱西林村,因為位於鳳林鎮的西邊。 最早遷徙至支亞干的家族來自於木瓜溪的 Qutux Pais 部落 ( 敵人的頭顱 ) ,部落的的頭目叫 Kalaw Watan ,他們將原居住於此地的的賽德克族驅逐後定居於此,再把這裡命名為 Rangah Qhuni , Rangah 是流域的寬度, Qhuni 是樹木,指的正是部落旁的「支亞干溪」,這條溪源自白石山,上游幽閉曲折,到了溪口接近部落住區時,河道突然變得寬敞,就像一棵樹長出茂密的枝葉,也像一個深邃的洞穴被打開了,陽光照射進來的樣貌。 1914 年日本人發動「太魯閣族戰爭」後,實施集團移住政策,將居住於高山的太魯閣族遷往平地,因此來自立霧溪、木瓜溪流域的各個部落 ( 家族 ) 紛紛遷往支亞干,形成一個跨家族集聚的大型部落。 日治時期,第一鄰和第二鄰是重要的行政空間,往第一鄰大轉彎旁邊的木造房屋,過去是日治時期的辦公室和放置木頭的地方,禁止伐木後,土地就被原來的地主收回去。在大轉彎旁有一條往山上的山路,上面有一個平台,曾經是一個神社,神社於 1932 年建立,大約在民國 45 、 46 年的時候被水沖走。部落的耆老曾回憶過,以前日本人規定上學的路途中,經過神社都必須爬上去朝拜,每年元旦也會召集居民舉辦祭典。 第一鄰的雜貨店是過去派出所的位置,設立於 1913 年。國小則是設立於 1921 年,其餘的公共建築也幾乎在那個時期紛紛成立,如療養所、交易所、老師宿舍等。現在的西林國小位於 8 鄰部落中央的位置,日治時期則是在第 1 鄰,以前稱為支亞干番童教育所, Kuyjong 家前面的空地是交易所,也是老師宿舍的位置。馮海家下來空地是伐木存置木頭的地方, Cingrung 家前那條水溝是以前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