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Elug Masu Mniq Alang Ciyakang │支亞干小米之路

【神話故事的小米】

"從前只需要把一粒小米切成半粒,再放進大鍋裡就會出現滿滿的小米飯,所以每家只種一棵小米,並長出一枝小米穗,就足夠一年的生活糧食。有一次,一個懶惰的人,用手一把抓小米直接放鍋裡煮。結果鍋子膨脹,小米煮成焦黑。鍋裡飛出成群的Purut(麻雀的一種),Purut專門來吃剛撒的種子和即將收割的小米穗。從此之後,我們Truku都必須必須辛苦趕走Purut了" 




我們的神話故事很有意思,一開始跟老人家說要種Masu(小米),大部分人第一個反應都是tayal naqi ka purut wa(麻雀真的很壞),會把小米都吃光光。神話告訴我們除了萬惡的Purut之外,我們必須勤奮的照顧masu

Masu曾經是太魯閣族重要的主食,應運而生的文化也跟隨小米發展,佐山融吉撰寫的《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四冊》中,列出太魯閣族的播栗祭和收割祭都與小米的生長密切相關

進入現代生活後,必須辛勤照料的小米離我們越來越遠,我的爸媽他們那一代還依稀見過小米,但更多年輕人連小米是什麼都不知道了。

【種子哪裡找?】

回到為什麼我們為什麼想要把小米種回來,是某次大家圍坐在火爐前討論出來的,初始,我們希望透過社區發展協會寫計畫,找尋資源來種小米,但卡在春季即將來臨,申請計畫又延宕了很多行政程序,為了不想錯過小米的種植時間,我們Truku又比較喜歡自己自己,先做再說,於是我們改變策略,就各家自己來吧!!

要種植就必須先找種子,我們都希望能找到Truku部落自己的原生種,但問了許多部落除了悅付南部落(紅葉部落)有,其他找不到了(也有可能其他Truku部落有種,但我們找不到)。

於是,種子的來源除了悅付南,我和葛芸兒 (Ciwas Unang)在同事的引介下去找了卓溪中平部落的小米種,另外也透過東華人創中心團隊引介暨南大學的夥伴,找到南投仁愛鄉眉溪部落的小米種。此外,馮彬彬因為在台東唸書,也帶了一些當地的小米種來。有了小米種之後,就開始分送想要種植的家戶。

【就種嘛!!!!】

一開始我們青年們的設想是,開課程讓老人家教我們怎麼種,但沒有資源就用沒有資源的方式,何況各家條件不一樣,習慣的方式也不同,翻看支亞干目前共10家種植小米的家戶(團隊),有協會經營的老人關懷站、老人家自己、年輕人和自家長輩合作、年輕人自己種,再請教有經驗的老人....各種不同的工班呀XDD

我自己很喜歡關懷站種植小米和紅藜的經驗,志工 吳姵億帶著站上的老人家一起到田裡翻土種植,Aybi希望用友善種植的方式,所以沒有撒除草劑,病蟲害防治也盡量用環保酵素來控制,她開心的說,老人家一起來種菜,長大後一起吃,暨健康又能愛護環境。

種植小米這回事,我們部落每一家的土地狀況、工作時間、種植方式、工班組成也都不同,甚至也有青年說等小米收成後,自家要舉辦收穫祭,這就是部落,多元的呈現美麗顏色,就如同龐大的支亞干部落各家族擁有不同的歷史故事一樣

我不知道未來Masu會持續怎麼在Ciyakang發展,我只知道,現在,他們正用力的長在我們的土地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些故事,我們不去找永遠都不會知道│支亞干部落的砍木頭故事

2015年4月,我們幾個支亞干部落的青年與西林社區展發展協會一起製作部落立體地圖,我們都不是常上山的小孩,甚至部落附近的山、水都叫不出名字。看著珍珠板一塊塊疊起來,披上土後,才發現原來部落的範圍這麼大、山這麼壯觀。地圖大致完成後,陸陸續續有好多人來說山上的故事,其中部落兩個耆老說的比較多,指出地名後我們插上旗子,再試圖用google earth整理目前蒐集到的山林故事。 大家一起製作立體地圖(2015.07.08)

大腿山

  火車到站, Kimi 抬頭看一下遠方那片裸露白色岩石的山,哇,更白了、更大片了。還是小女孩的她曾用食指對著那片山,在空氣中使勁揮舞,像畫圖一樣,在蓊鬱的綠色底圖紙上,抹上一層層乾淨的白色,巨大的大腿山被塗上厚厚的藥膏。   大腿山,哈哈,她心裡笑了一下,其實沒有人這樣稱呼那座山,只是 payi [1] 曾經告訴她,用那長滿皺紋的手,指著 Kimi 瘦小還沒發育的大腿:   「 Btriq , Btriq ka nii ,大腿,這裡叫做大腿。 」, Payi 再把手指向後方那座山。   「 Btriq , Btriq ka nii uri ,山,這裡也叫山。 」   山有很多名字, dgiyaq , daya , yama …都是山:一整片山、分不出形狀的山、日本人說的山; Btriq 指的是三角形的山,從頂端往下,從高處往低處,山的形狀從尖變鈍,從細變寬,寬得必須用手張開來擁抱的地方,就叫做 Btriq 。   她慢慢走出車站,兀自站在門口發呆,享受風涼涼地吹,她用紅色絲帶把頭髮盤起來,露出漂亮的脖子,風吹在髮絲上一陣癢癢的感覺。哥哥明明說好會來接她,火車只是誤點 7 分鐘,他走了嗎?還是沒來? Kimi 耐不住性子,看著頭頂的大太陽,盤算著走回部落差不多半小時,也還好吧,總比台北木柵市場前那條小巷子,走 5 分鐘都令人覺得難堪,覺得厭惡。   離開部落的時候 15 歲,就在這木造斜屋頂的車站前方, Payi 握著她的手,眼淚在眼眶打轉,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好像魚刺卡在喉嚨,如果手上有刀子,她想用力劃開來,把魚刺取出來,讓 payi 把話說清楚講明白。   她逃避 payi 的眼神,遠望那座大腿山,白色的土石流,白色的瀑布,砂石車還在搬石頭嗎?記憶裡龐大的卡車經過家門前,連水溝裡的紅線蟲都會躲起來, Payi 養的黑嘴狗依偎在路邊吠叫,揚起的灰塵像瘟疫一樣壟罩整條筆直道路。       火車站前有一條小小的商業街,步行不到 5 分鐘,無數家山產店:阿美、添丁、青葉、縱谷傳香…餐廳裡的野味來自部落,菜單上標準的國字,山羌是 pala 、山羊是 mirit 、山豬是 bowyak ,山...

疫情部落

  咖哩 [1] 再次氾濫,僅屬於這個部落的邊境拘束。 等你飽早餐店的譯名來自Thngi,吃飽的意思,疫情前的日常,走進早餐店,無數的阿姨叔叔你好你好;疫情來臨後,擺一張佔據入口百分之80的餐桌,上面有紙有筆,還有個人資料必填欄位,客人一位都沒有,連帶總是聚在一旁烤火聊天喝小酒的payi、baki [2] 都不在,矮凳甚至省得搬出來布置。等你吃飽無法內用,少了喧囂的咖哩,好像怎麼樣都吃不飽。 「確診人數又增加了,好煩,什麼時候可以結束。」開啟疫情話題準沒錯,老闆姐姐必能回應,我也總有答案可以延續。 「部落是還好啦,最怕是親戚從外縣市回來。」老闆姊姊皺眉。 「啊…對…」此時我只能保持沉默。 我那艷麗的小弟問今天可以去清水溪游泳嗎?我說沒辦法,還有工作要忙,多少部落年輕人從勞動業或服務業被迫停工,閒在家裡找事做,找咖哩。線上電影看了無數遍,歡唱KTV APP排了好幾首,水餃包到第幾百顆,爸媽總有家事找他做,擦窗戶、Key in客戶名單、曬衣服…小弟恐怕要悶壞,如果泡一身山林溪水會多爽快。 「對了,支亞干的防疫破口來了!」小弟的咖哩濃醇香,揶揄自嘲著實辛辣,大弟和弟妹從萬華回來,萬華多麼刺激,萬華簡直武漢還是HIV代名詞。 辦公室裡我跟兩個妹妹談二弟從重災區回來,百貨公司先是輪班,後來乾脆休假扣年假,他倆真沒辦法,待台北要多少新台幣,回鄉避難輕鬆多了,順便幫爸爸裝什麼汽車零件。 我在處理繁瑣的文書業務,要baki們原子筆簽這裡,身分證拿出來拍正反面,核銷令人頭痛,尤其計算收據領據的新台幣面額,Excel表格調整再調整。疫情來臨前,我負責社區發展協會蓋竹子工寮的計畫,趕在部落入口開始架設管制站前,工寮終於搭建好,正跟工班確認所有細節,我家對面的姊姊打電話來。 「你家是不是有人從萬華回來,是你弟弟對嗎?」姊姊平時溫柔婉約,這次咖哩卻添增不少朝天椒,火焰即將燃燒。 「恩,有…」我心虛回應。 「他們有去村辦公室登記了嗎?」再放些馬告增添香氣吧。 「他們在設管制站前就回來了,應該沒去登記(沒有被通知去登記)。」我已經想裝作大弟不是我血濃於水的家人。 「你知道嗎?他們今天一群人還去水溝 [3] 游泳,口罩都沒有戴。」好像我應該把他們關起來,給最基本的水和食物,以免空氣感染成毒氣,蔓延整座支亞干溪流域。 「簽這裡,對,沒錯…,這裡,姊,等一下,有,我還在聽…」我慶幸手邊正好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