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老師
我們不是來教課
我們是來分享和學習
在支亞干,有這樣一個空間,每週二和四的白天上午,部落 的志工會帶著長輩們一起在活動中心量血壓、運動、上一些 手工藝等課程。
這個空間很有趣,過去曾是村辦公室和托兒所,每次來這裡 我兒時的記憶都會浮現,第一次被送到托兒所的時候,我一 直哭,不讓媽媽離開,她索性把我放在桌子上直接走,我身 體很小不敢爬下來,就一直哭,哭累了邱老師和洪老師就叫 我去和小朋友玩...
從今年三月開始,我們也在關懷站後面的閒置空間做部落地 圖,因為我們想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想要找到一個紀錄部 落故事的方法,想要聽老人家說故事。
和Aybi談好趁著關懷站開站的時間來辦活動,這次帶著 從烏來學到的卡片小編織分享給老人家們。一開始我們拿出 線材,請老人家告訴我們這些顏色的truku話怎麼說?
「白色怎麼講?」
「bhgay」
「不對喔,這有點灰色」
「藍色怎麼講?」
「那是天空的顏色,這個是紫色」
「綠色就是pajiq(蔬菜)」
辨識顏色的名稱,對我來說好像一個親切的秘密,這個秘密 是太魯閣語言的美,我們不清楚,需要耆老告訴我們,屬於 我們血液和文化裡的小宇宙,它是認識世界的方法。
討論的過程很有趣,Payi們說的可能不盡相同,但這不 是有趣,我們不是需要一個真理,因為真理會隨著時空背景 的轉換而創造或被取代,現實生活中怎麼應用才是真的。
學習織布的故事也是一樣,每一個payi都不一樣,有一 個payi接觸織布在30歲,跟著公所的織布課程學習。 有payi是嫁來之後跟著婆婆學,也有payi從小跟著 母親學,但是她的母親請她去和部落中不是家族的另外一位 耆老學上線。
分享真的只在家族中嗎?
我們熟悉的故事版本,織布只在家族中分享,payi只會 傳給女兒或是媳婦,但現實生活中上演的不盡如此,分享的 價值在家族混居的部落中演出。
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典範來說明自己有一個什麼樣的特色嗎?
Sayung分享她的織布時,我也好喜歡,她織做的時候 想的是gaya和truku的源起,我是誰,我們從何而 來?透過自我的詮釋把傳統的價值呈現在當代的織布裡,這 不只是她的故事,也是在這個部落與其它空間與探求織布的 故事。
離開關懷站後,我們跟著payi秀蘭一起去她的家裡看織 布,客廳裡一個她payi留下來的古老ubung,她一 一述說每一個工具的太魯閣語,工具的使用,bubu教她 織布的記憶...
tminum不會只有一種故事,每一個人對織布的理解和 體認,在部落這個介面下而不一樣,也因為不一樣而更美。
我們是支亞干的孩子,想認識更多支亞干的故事。
我們不是來教課
我們是來分享和學習
在支亞干,有這樣一個空間,每週二和四的白天上午,部落
這個空間很有趣,過去曾是村辦公室和托兒所,每次來這裡
從今年三月開始,我們也在關懷站後面的閒置空間做部落地
和Aybi談好趁著關懷站開站的時間來辦活動,這次帶著
「白色怎麼講?」
「bhgay」
「不對喔,這有點灰色」
「藍色怎麼講?」
「那是天空的顏色,這個是紫色」
「綠色就是pajiq(蔬菜)」
辨識顏色的名稱,對我來說好像一個親切的秘密,這個秘密
討論的過程很有趣,Payi們說的可能不盡相同,但這不
學習織布的故事也是一樣,每一個payi都不一樣,有一
分享真的只在家族中嗎?
我們熟悉的故事版本,織布只在家族中分享,payi只會
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典範來說明自己有一個什麼樣的特色嗎?
Sayung分享她的織布時,我也好喜歡,她織做的時候
離開關懷站後,我們跟著payi秀蘭一起去她的家裡看織
tminum不會只有一種故事,每一個人對織布的理解和
我們是支亞干的孩子,想認識更多支亞干的故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