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支亞干老人關懷站│卡片編織

我們不是老師
我們不是來教課
我們是來分享和學習



在支亞干,有這樣一個空間,每週二和四的白天上午,部落的志工會帶著長輩們一起在活動中心量血壓、運動、上一些手工藝等課程。

這個空間很有趣,過去曾是村辦公室和托兒所,每次來這裡我兒時的記憶都會浮現,第一次被送到托兒所的時候,我一直哭,不讓媽媽離開,她索性把我放在桌子上直接走,我身體很小不敢爬下來,就一直哭,哭累了邱老師和洪老師就叫我去和小朋友玩...

從今年三月開始,我們也在關懷站後面的閒置空間做部落地圖,因為我們想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想要找到一個紀錄部落故事的方法,想要聽老人家說故事。

和Aybi談好趁著關懷站開站的時間來辦活動,這次帶著從烏來學到的卡片小編織分享給老人家們。一開始我們拿出線材,請老人家告訴我們這些顏色的truku話怎麼說?

「白色怎麼講?」
「bhgay」
「不對喔,這有點灰色」
「藍色怎麼講?」
「那是天空的顏色,這個是紫色」
「綠色就是pajiq(蔬菜)」

辨識顏色的名稱,對我來說好像一個親切的秘密,這個秘密是太魯閣語言的美,我們不清楚,需要耆老告訴我們,屬於我們血液和文化裡的小宇宙,它是認識世界的方法。

討論的過程很有趣,Payi們說的可能不盡相同,但這不是有趣,我們不是需要一個真理,因為真理會隨著時空背景的轉換而創造或被取代,現實生活中怎麼應用才是真的。

學習織布的故事也是一樣,每一個payi都不一樣,有一個payi接觸織布在30歲,跟著公所的織布課程學習。有payi是嫁來之後跟著婆婆學,也有payi從小跟著母親學,但是她的母親請她去和部落中不是家族的另外一位耆老學上線。

分享真的只在家族中嗎?

我們熟悉的故事版本,織布只在家族中分享,payi只會傳給女兒或是媳婦,但現實生活中上演的不盡如此,分享的價值在家族混居的部落中演出。

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典範來說明自己有一個什麼樣的特色嗎?

Sayung分享她的織布時,我也好喜歡,她織做的時候想的是gaya和truku的源起,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透過自我的詮釋把傳統的價值呈現在當代的織布裡,這不只是她的故事,也是在這個部落與其它空間與探求織布的故事。

離開關懷站後,我們跟著payi秀蘭一起去她的家裡看織布,客廳裡一個她payi留下來的古老ubung,她一一述說每一個工具的太魯閣語,工具的使用,bubu教她織布的記憶...

tminum不會只有一種故事,每一個人對織布的理解和體認,在部落這個介面下而不一樣,也因為不一樣而更美。

我們是支亞干的孩子,想認識更多支亞干的故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們部落

查馬克厚實的肩膀抵在我的下巴,我直視著天花板,手指扒著他的背,他的皮膚在一片漆黑中更是黑亮,像房間後面加蓋的鐵皮屋頂上撐起的黑紗網,陽光灑在上面會一閃一閃的很漂亮。他暴筋的手臂突起粗紅的血管,架在床板上,我的大腿緊緊纏繞在他的腰際,牙齒死密的鎖住舌頭。「喔!查馬克,再深一點!」我想要叫喊出來,查馬克不斷推向我,我試著在適當的時間迎回去,不那麼激烈;有那麼幾秒,我以為快要叫喊出來了。天花板的黑亮起來,像爬滿星星的夜空,傳來一陣咳嗽聲,我用手指甲掐進他背上的肉,「查馬克!不行啦!停!停!停!」……

支亞干-採礦樂園

簡直採礦樂園... 你知道支亞干部落附近就有將近16個礦場嗎? 你知道支亞干是花蓮縣境內第二大的礦產開發區嗎?

那也是一個過程-蓋雞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