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Biyi-彼憶‧工寮

 上下游刊出(2021.05.04)

連結閱讀


Biyi-彼憶

 

三年前的這個時候,Tama[1]說想要養雞,我找Pawan大哥幫忙,他體貼地把荒廢20年的Biyi[2]給我,條件是自己拆,自己運。

 

這個雞寮位於Takday[3],支亞干部落上方的一個台地。Pawan說梁柱是很香的Hinoki(檜木),但其實我聞不到香味…。我花了兩個禮拜把雞寮拆光光,TamaTakday看我一次,安靜地坐著喝飲料聊天然後下山。運送材料的那一天,我坐在Pawan的貨車後面,黑夜好涼,雨鞋隨著震盪的Takday山路到支亞干大道,再到平林水圳旁好滿足。

 

材料全部運到水圳旁的田地後,本來Pawan幫我選定位址,量好水平和尺寸,要我動手挖土埋柱子。Tama看了看,硬是將位置移了50公尺,尺寸也比原來的大兩倍,並補充強調這些木頭不是hinoki,但也是很好的木頭了。

 

我跟tama一起立了3根柱子時,滿臉疑惑。他不用米尺,索性拿一旁的木頭丈量,發現柱子的長度不一樣,就說沒關係,那就整個方位再偏移一些。柱子埋下後輕微晃動,Tama說沒關係,下過雨後土壤會硬,柱子就能更堅固,我數度懷疑我的tama真的會蓋biyi嗎?

 

隔一段時間,我沒辦法到田裡幫tama,他已經立了6根柱子,我再幫忙他把9根柱子全部立完。又過沒多久,他把一面牆搭起來,半面浪板屋頂也釘得差不多。我訝異tama的速度,還有那些搖搖欲墜的柱子,竟然爬得上去鎖浪板。

 

我要他教我鎖,釘子不能全部壓進屋頂,太深會漏水,Tama驕傲地說之後再用「速力控」封住就完美。時不時他說腳沒有力,但又幾乎沒停止地一直做,偶爾他讓我動手,但大部分都是他動手,我輔助。我多希望他出一張嘴,讓我自己來。

 

Biyi蓋了一段時間,我倆的身體形成一種默契,不需言語就能把梁柱架上,浪板鎖上,牆板前後固定。長長的時間,盡是鳥叫聲和水溝的流水聲,耳邊一句:「這邊扶好!」、「換我挖洞!」、「螺絲起子!」,已是一個小時後。

 

三年後的現在,因為執行文化部計畫,訪談部落裡很多工寮地主,小時候的記憶紛紛走回來。長輩們說的話,和我身體的經歷,黏補片斷的事物,梳理Biyi的圖像。

 

小的時候,我們家有兩間Biyi,一間在後院,一間在隔壁。

 

後院那間是外公Burutama蓋的,木頭和竹子拼湊四面牆及屋頂,入口低矮,走進去像鑽進深邃黑洞。白天只有母雞在裡面孵蛋,手慢慢伸過去,毛皮豎起來,再近一點,嘴喙像閃電打來,在手上啄出結實的「Tuq」音,趕緊收回,卻又留戀那種刺激好玩的感覺,來來回回重複,直到Tama臭罵才停止。

 

那間讓我掛念的工寮,並非建築本身,而是圍繞建築的寬敞空地,那是二哥和我,還有雞鴨鵝的遊樂場。

 

空地好像沒有邊界。唯一一邊就是我們的房子,其餘三邊,是雜木和石牆,石頭堆成的石牆叫Qdrux,年代不詳,多半由Baki(祖父)那一輩的老人堆疊。以前我們支亞干的土地均如此,老人用雙手把石頭一塊塊疊起來,在山上和山下畫線,整理出樓梯地形的台階,畫出家族領域。

 

平坦的泥土點綴雞鴨鵝的屎,綠色、白色、黃色,像畫圖紙上的水彩漬。奇怪那時候的屎似乎不臭,不然我們怎麼一天到晚賴在那。二哥和我追著雞鴨跑,給小鴨取名,額頭一個黑點的、翅膀一小片褐色的、體型最胖的太陽快落下時,一隻隻晚點名。

 

Biyi旁有一個水管的出水口,一年四季在噴水。水從山的那一邊來,水管蔓延數公里。Baki他們自己上山接水,Tama說以前都用竹子一條條接起來,後來用水管,雖然比較耐用,卻容易堵塞。水全部流進一個不深的坑,鴨子在戲水,雙腳滑動,泥土混攪,用脖子沾水,180度迴轉,摩擦背後的身體。二哥和我洗澡時相互模仿,哈哈哈笑不停。

 

另外一個Biyi是隔壁親戚的老屋,我始終計算不出來,隔壁payitama的血怎麼連起來,只知道我們同姓,反正是lutut[4]。她的土地上有兩棟房子,一前一後,前面那間,日台混合式,柳杉木或檜木梁柱、雨淋板牆壁、灰色瓦片屋頂;後面那間,傳統太魯閣式,筆筒樹柱子、桂竹剖半一前一後咬住,當作牆壁和屋頂。

 

Payi蓋了前面的sapah後,後面的老屋正式變成biyi

 

Sapahbiyi,家屋和工寮,都是人為施造後形成的建築空間,形式上難以判斷,當代有些工寮蓋得比家屋還現代又豪華,電視、冷氣、冰箱和沙發,若中華電信肯上山鋪設纜線,肯定網路也接起來。因此,族人依照空間的共居關係來定義,家人一起生活的地方叫SapahBiyi則是上山打獵,或務農工作休憩、飼養豬雞的場所。

 

Payi過世後,我們順理成章使用她的Biyi

 

隔壁的那間Biyi總是在起火,炙熱的火焰不間斷燃燒,白煙從竹牆縫中滲出來,梁柱烘烤成黑炭色。以前曾聽一個魯凱族的大哥,描述他們的石板家屋是「會呼吸的房子」,那時候沒意會,現在回想起來,原來自己從小就跟著房子一起呼吸了。

 

Biyi的裡面,有三塊石頭,立在地上,靠在牆邊,烤火煮飯的火爐,族語叫Rqda。上方吊著一塊用竹子綑綁成的橫板,叫做giganRqda煮竹筒飯、香蕉飯、大鍋湯或烤肉,上面gigan 燻山產。

 

平時煮飯我們用家裡的廚房,但要處理傳統食材,就一定到隔壁的biyi。竹筒飯和香蕉飯需要用火慢慢煮,瓦斯桶太淺太燒錢,而且柴燒的香味沉浸食物,帶一種香甜。

 

很有趣,在家裡的廚房吃飯,Tama要我們安份地像阿兵哥坐著吃,手肘不能靠桌上,夾菜只允許夾前面,大人吃一口菜小朋友才能動筷。偏偏在隔壁的Biyi,所有規矩全部砍掉。

 

我們不規則地圍著火爐,又坐又躺,糯米飯用手抓,捏一捏,米飯變得稍微緊實,再用手拿一片肉,一起塞進嘴巴嚼。火燒得皮膚泛紅,偶而濃煙隨著突然聚集的風吹到眼睛刺痛,身體挪個位置繼續吃,繼續聊,飯吃完了,話聊乾了,火還沒燒完。

 

某次,不慎的大火燒掉隔壁的Biyi,消防車來了,我隔一段距離看屋子在火中燒,竹子劈哩啪啦在跳舞。又過了不久,Tama決定重建房子,新房子占地龐大,兩層樓水泥洋房,後院的Biyi沒空間了。雞鴨鵝吃不完的分送親戚,建材拆掉放火燒,連同小鴨的名字扔進火裡,怎麼樣都想不起來。

 

Biyi像是農業生活的具體象徵,是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鏈結。農人的日常時間大量地累積在農地,辛勤的勞動流下汗水後,讓自己在農地裡舒適的休憩,成為一件重要的事。

 

此外,家族的凝聚往往也在Biyi中不斷實踐,從建造時地相互幫忙,到動土前或完工後的Powda儀式[5],宰殺公雞或豬,獻給祖靈祈求平安,保佑農地上的族人工作順利,甚至是圍著火爐煮傳統食材,一起聊天喝酒,都加速個人參與這個家族地方的腳色。

 

前幾天,跟著舅舅上山,我們騎著機車雙載上林道,柏油路坑坑巴巴,輪胎壓過,身體跟著跳動。沿路上幾間工寮,我問他這是誰的,那是誰的,他像打算盤一樣,一一唱名給我聽。360度旋轉的地方,老人家也會命名,最鄰近誰的Biyi或是農地,就稱呼〝Baku +人名〞(日語的倒退+太魯閣族人名)

 

其實以前山裡很熱鬧,有很多的Biyi,大家走路上山,看到Biyi有人就過去聊天吃東西,一路上吃吃喝喝,現在有些老人死掉了,孩子沒有上來工作,Biyi就被雜草吃掉了。

 

        我們的Biyi現在有20幾隻雞、7隻大白鵝和2隻鴨,每天我繼續和tama沉默的進出Biyi,我過去的時候,看到裝滿玉米粒和野菜的飼料桶,就稍微整理環境後回去;他過去的時候,看到我已經餵好雞,會先去砍一些牧草和鬼針草,或是把佛手瓜刮成絲,等隔天我拿去餵。

 

我們依舊沉默,但心裡都知道這間Biyi是我們共同的印記,最溫暖的那一塊。



[1] 太魯閣語,父親

[2] 工寮

[3] 支亞干地名,原為日語高台之意,地名由族人沿用。

[4] 太魯閣族語,親戚。

[5] Powda為通過之意,及指殺牲獻祭的儀式,藉由生物通往祖靈,與祖靈溝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大腿山

  火車到站, Kimi 抬頭看一下遠方那片裸露白色岩石的山,哇,更白了、更大片了。還是小女孩的她曾用食指對著那片山,在空氣中使勁揮舞,像畫圖一樣,在蓊鬱的綠色底圖紙上,抹上一層層乾淨的白色,巨大的大腿山被塗上厚厚的藥膏。   大腿山,哈哈,她心裡笑了一下,其實沒有人這樣稱呼那座山,只是 payi [1] 曾經告訴她,用那長滿皺紋的手,指著 Kimi 瘦小還沒發育的大腿:   「 Btriq , Btriq ka nii ,大腿,這裡叫做大腿。 」, Payi 再把手指向後方那座山。   「 Btriq , Btriq ka nii uri ,山,這裡也叫山。 」   山有很多名字, dgiyaq , daya , yama …都是山:一整片山、分不出形狀的山、日本人說的山; Btriq 指的是三角形的山,從頂端往下,從高處往低處,山的形狀從尖變鈍,從細變寬,寬得必須用手張開來擁抱的地方,就叫做 Btriq 。   她慢慢走出車站,兀自站在門口發呆,享受風涼涼地吹,她用紅色絲帶把頭髮盤起來,露出漂亮的脖子,風吹在髮絲上一陣癢癢的感覺。哥哥明明說好會來接她,火車只是誤點 7 分鐘,他走了嗎?還是沒來? Kimi 耐不住性子,看著頭頂的大太陽,盤算著走回部落差不多半小時,也還好吧,總比台北木柵市場前那條小巷子,走 5 分鐘都令人覺得難堪,覺得厭惡。   離開部落的時候 15 歲,就在這木造斜屋頂的車站前方, Payi 握著她的手,眼淚在眼眶打轉,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好像魚刺卡在喉嚨,如果手上有刀子,她想用力劃開來,把魚刺取出來,讓 payi 把話說清楚講明白。   她逃避 payi 的眼神,遠望那座大腿山,白色的土石流,白色的瀑布,砂石車還在搬石頭嗎?記憶裡龐大的卡車經過家門前,連水溝裡的紅線蟲都會躲起來, Payi 養的黑嘴狗依偎在路邊吠叫,揚起的灰塵像瘟疫一樣壟罩整條筆直道路。       火車站前有一條小小的商業街,步行不到 5 分鐘,無數家山產店:阿美、添丁、青葉、縱谷傳香…餐廳裡的野味來自部落,菜單上標準的國字,山羌是 pala 、山羊是 mirit 、山豬是 bowyak ,山...

有些故事,我們不去找永遠都不會知道│支亞干部落的砍木頭故事

2015年4月,我們幾個支亞干部落的青年與西林社區展發展協會一起製作部落立體地圖,我們都不是常上山的小孩,甚至部落附近的山、水都叫不出名字。看著珍珠板一塊塊疊起來,披上土後,才發現原來部落的範圍這麼大、山這麼壯觀。地圖大致完成後,陸陸續續有好多人來說山上的故事,其中部落兩個耆老說的比較多,指出地名後我們插上旗子,再試圖用google earth整理目前蒐集到的山林故事。 大家一起製作立體地圖(2015.07.08)

嘉惠就是你家

文字: Apyang 訪談人員: Apyang 、 Yaya 訪談時間: 2017.07.14 訪談地點:嘉惠商店 客廳 轉進支亞干第五組的大馬路,住家逐漸稀少,卻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雜貨店—「嘉惠商店」。嘉惠的商品琳瑯滿目,有糖果、乾糧、飲料、文具、玩具、雞蛋、調味料、衣服、五金等。除此之外,有時候也會有些農民拿蔬菜水果來寄賣,更便利的是,黑貓宅急便在支亞干設了兩個集貨點,嘉惠就是其中一個,有時候,快遞來送貨,居民不在家,嘉惠也會樂意地讓我們寄放貨物,等回到家再去取貨。